关于可持续我们有七个问题
时间: 2024-07-02 15:07:26 | 作者: 拉链拉头
时间: 2024-07-02 15:07:26 | 作者: 拉链拉头
在中国亟待发展的设计市场里,“可持续”依然是一个含糊而有待讨论的议题。“设计中国北京”自2018年起就持续关注着“可持续”。每一年展会上,我们都聚集起许多在各自领域中实践着的人们一同探讨、深化这个线年“设计中国北京”开展之际,我们邀请此次参与展览的设计师、品牌方,共同回答关于可持续的7个话题。
提到“可持续”,人们总会想到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但使用回收而来的材料来生产,仅仅是整个设计制造环节中的开始。来自意大利的纤维制造商Aquafil在2011年启动了ECONYL®再生尼龙系统,在整个世界回收各类尼龙废弃物,通过原料重构和再生,实现了生产的可持续循环。今年的“设计中国北京”,Aquafil将首次亮相,带来与另外的品牌合作的再生尼龙产品。
Aquafil成立于1969年,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尼龙纤维供应商,他们的再生尼龙纤维ECONYL®被许多品牌所采用,其中就包括PRADA、BURBERRY等。
最初,Aquafil是一家生产雨衣的公司,随着工艺深入,他们开始专注于尼龙6纱线的制造。“可持续”是Aquafil一直关注的线年代,他们就会回收内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料。
2007年,CEO Giulio Bonazzi提出了研发一款再生尼龙纤维的想法,他觉得“世界在改变,我们也需要随即改变”。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不少企业、工厂也开始利用简单的回收材料来践行可持续理念。
Aquafil希望创造一个循环的可持续生产系统,完全用废弃物来制作原材料,并让最终的成品在完成使用周期后依然能够百分之百可回收,同时又不牺牲材料的品质。对Aquafil来说,这才是真正完成了“可持续”。
2011年,Aquafil正式推出了ECONYL®再生尼龙系统,从全球广泛地回收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尼龙废弃物,通过解聚再聚合的工艺将废弃物还原至原料的初始状态,再进行尼龙纱线的生产。
ECONYL®再生尼龙面世以来,Aquafil一直持续地改进技术、提升尼龙再生系统的效率,也积极推广着再生尼龙,与品牌合作设计真正可持续的产品。花费近三年时间,Aquafil和意大利服装品牌Napapijri研发了一款完全由ECONYL®再生尼龙制成的100%可回收夹克,消费的人在两年的使用后可以凭特定的二维码将夹克退回,进入回收系统。
用废弃物替代石化材料来生产并不是Aquafil进行尼龙再生研发的最终目的。ECONYL®的推广,更重要的是希望用再生尼龙制成的产品也能够被轻易地回收,从而真正减少资源的使用,实现原材料的无限循环。
对Aquafil来说,可持续并不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结果,它更像是一种观察和实践。我们大家都希望Aquafil是可持续的品牌,不仅仅在于我们做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我们也尽力做到可持续。我们为废弃物创造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垃圾的产生,试图在每个方面合理规划利用资源,最终实现真正的可持续。
Aquafil的可持续实践不仅限于自身,我们也通过与品牌、厂商的合作,共同创造在未来易于回收的产品。同时,我们还联合一些非政府组织,支持社区和生态的发展。
Aquafil将为观众带来和多个品牌合作的ECONYL®产品,新西兰办公家具品牌NOHO move™ 椅子主要由ECONYL®再生尼龙制成;意大利设计品牌Zanotta为庆祝懒人沙发设计50周年,推出绿色环保限量版Sacco goes green系列,外层护套采用100% ECONYL®再生尼龙;尼泊尔Sarawagi Rugs公司携手英国设计师Isobel Morris和Aquafil,用古老的纯手工工艺打造的编织地毯,完全使用ECONYL® 再生尼龙纱线。
我们希望在“设计中国北京”向更多设计师和消费的人展示再生尼龙产品,让更多人认识并使用它。再生尼龙有着丰富的可能性,通过创新和设计,可以转化为各种兼具功能与美感的产品。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环保材料都是基于高科技的精尖选择,其实很多回收材料也能重新制作出新的可持续材料。祎设计(Yi Design)专注材料回收的研究已经有六年,在今年“设计中国北京”的展会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YiBrick 和 YiTile 的原材料都是废旧陶瓷,并且具有极佳的使用性能。在展会的登陆大厅,个人会使用了祎设计(Yi Design)最新研究的回收废旧陶瓷生产的 YiBrick,让大家能直接地接触感受。
祎设计(Yi Design)的工厂设立在景德镇,在这里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废弃陶瓷。仅中国的陶瓷废料每年就高达1800万吨,露天堆放或浅层掩埋的解决办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能不能回收起来做成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呢?这成为了联合发起人郑祎和尹一的课题。
带着这些思考,祎设计(Yi Design)联合乐天陶社发起“愚公移山”景德镇陶瓷废料回收计划,鼓励周边的村民从自己做起,引导他们进行陶瓷废料分类。虽然以废旧陶瓷为主题研究,做过很多种产品,但在郑祎和尹一看来,只有从环保材料出发,才有机会被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运用在更多项目中,从根源处被更大量地使用在生活里。
2020年11月,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祎设计(Yi Design)开始完全使用废弃的陶瓷来进行设计制作,诞生了具备高性能的可回收地砖 YiBrick 和 YiTile 瓷砖。从1.0升级到2.0,两款砖单单只是颜色就经过了三千多次实验。
收集原材料则是第一个重大挑战,常常因为陶瓷废料没有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需要更多时间来分出陶瓷废料。同时,因为回收的陶瓷由1100摄氏度、1200摄氏度等不一样的温度烧制而成,又带有不同的颜色,就有必要进行更细的分类,才能集合同类材料元素来进行研发,具有再生产的可能。
要能配合不同建筑规划设计、室内装修的需求,砖的肌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相对于1.0版本的 YiRazzo 来说,2.0版的 YiBrick 和 YiTile 扩大了适合使用的范围。除了室内,室外也可以很好地使用。同时因为室外会面临更多光线和雨水,祎设计(Yi Design)对砖的表明上进行了粗糙处理,以降低折射率和产生光污染的可能。更重要的是,YiBrick 和 YiTile 是可完全回收再利用的。
在本届“设计中国北京”展会上,祎设计(Yi Design)除了带来最新成果展示,还邀请孟菲斯创始人之一的意大利建筑师Aldo Cibic用 YiBrick 和 YiTile 设计制作名为“再生树”的雕塑作品。
在这次展会中的最新项目里,为什么想要做一款透水性很好的 YiBrick ?
现在我们的祖国政策是要有500个水弹性城市,这其实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一个是能解决一些城市重点旱涝的地方,另外就应该把自然的水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能用来浇灌或者调节城市的湿度和温度。
但现在很多地方使用的都是水泥砖,地面是无法透气的状态。如果是使用透水性好的砖,每一块砖在下雨后都可以储存250ml的水,也会有水汽上来,非常热的天气时地面就不会热得可以煎鸡蛋。YiBrick 比普通的砖要轻30%至40%,具有非常好的硬度,同时透水性还是普通透水砖的两倍。
我们和Aldo Cibic是在活动里认识的,成为朋友后我们就邀请他来景德镇玩。他本身就很注重可持续的方面,来看过我们的研究后,就说想要在项目里使用我们的东西。这次展会刚好有这个机会,我们想能不能一起合作做一个东西出来?
因为是可持续的主题,所以自然就想到了“树”的形象。制作树的砖和我们在展会上展示的砖的质感不太一样。因为“再生树”的尺寸比较大,大概有3米左右,所以在工程中也面临很多挑战。因为“再生树”是拼接制作的,每一层又都有自己的颜色,所以每一块砖的尺寸都要精确到1毫米去切割和打磨,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排列的美感。从颜色和肌理多维度展示材料的可能性。
在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之外,如何通过设计和工艺让一件产品被尽可能长久地使用,也是一种“可持续”。XUE研究3D曲木工艺多年,以这样的工艺制作的家具不仅节省材料,结构也更牢固。今年的“设计中国北京”,XUE与设计师陈旻合作带来一系列3D曲木家具,呈现经久耐用的品质。
XUE的创始人薛书平在北京光华木材厂的单位大院里长大,从小就跟着父母和邻居动手做木工。在他的印象里,初中时他就能独立完成一件家具。1985年的北京轻工业展会上,薛书平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家具,几天内被订购了一千七百多套。
在创办自己的公司之前,薛书平在家具行业有着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很早就对曲木家具知道,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8年,他决定创业,专注研究曲木工艺。一种原因是自己最喜欢,另一方面,曲木家具有着更高的材料利用率,也更加耐用。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市场里,人们更愿意购买实木家具,胶合板曲木产品被认为是“廉价”的。在国内没获得认可的薛书平转而进入北欧市场,成为许多著名家具设计品牌的生产方。
在与北欧品牌和设计师打交道的过程中,薛书平对北欧设计传统中的“经久耐用”有着很深的感悟,也接触到了更加考验材料和技术的3D曲木家具。经过研究和实验,薛书平自主研发了3D曲木工艺,通过XUE这个品牌持续地进行着设计与工艺的实践。
2017年,XUE与丹麦设计师Hans Sandgren Jakobsen合作推出了“黛西椅”。座面由特制的3D曲木板一体化压制而成,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呈现了最贴合人体曲线的轮廓。抛开简洁流畅的外观和舒适坐感,采用了3D曲木工艺的黛西椅不仅在制作的步骤中非常大地节省了原材料,整体的结构也十分稳固。
在薛书平看来,一件家具要能经久耐用,从设计、选材到工艺都要十分讲究。XUE采用来自德国、专用于制作3D曲木家具的单板,从原木到单板的出材率是70%,而制作普通家具的实木板仅有35%。除此之外,特制的3D曲木单板只需6毫米就足以达到家具结构应有的强度,普通的曲木板则需要10毫米左右,实木板甚至需要2到3厘米厚度。
虽然XUE往往被定义成“北欧风格”的品牌,但薛书平不这么认为。即使跟北欧设计师合作,XUE也一直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欧洲、中国甚至着眼于全世界,创造出自己的品牌风格。
“一件家具,人们会因为不喜欢而频繁更换。但如果设计到位,很多产品是能成为百年经典,被长久使用的。”
大家现在总是在说环保,特别是家具行业,一提到环保,讲的都是“我用了E0级、E1级的生态板材”。我觉得从这个方面是远远不足的,这应该成为严格的行业标准,而不是用来宣传的卖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提高它的使用率,我觉得这才是更深层面的可持续。
当然,材料本身也很重要。今年“设计中国北京”,我们和设计师陈旻合作了一系列家具,除了运用了3D曲木工艺之外,我们也在研究更加环保的材料,减少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释放。
从设计上,它必须是要有人喜欢,经典的设计几十年都不会过时,还可以传给下一代。
我最早研究的是工艺,后来逐渐开始往设计这条路走,想要做我们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设计到位了,工艺也很重要,需要有合适的方式去将图纸变成实物。如果一件家具的牢固性、耐用度不够,即使设计得很好、很受欢迎,它也无法被长久地使用。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建材、运输、建造到居住使用,每一步都会对环境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戚山山有着丰富的中外建筑学习和工作经验,同时也在一直践行着可持续设计的思考,并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在地和文化可持续性的探索。在今年“设计中国北京”的论坛上,我们将深化对可持续领域的思考和探讨:除了使用环保材料、节省能源消耗,还应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戚山山在美国和欧洲学习和工作了十五年。在建筑师王澍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业,也由此关注建筑规划设计与民间传统文化、在地性的关系。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从最初关注建筑规划设计的概念、方法,到关注人们在建筑里的居住使用感,她真正有了对设计的理解和思考。
在设计位于云南腾冲的安之若宿·山时,因为这里有着“西南丝绸之路”、马帮重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又有陡峭的地形,戚山山选择将安之若宿·山的形态直接依附着山势延伸,甚至让建筑“卧倒”,使立面消失,全然融入环境中。站在不同高度的台梯上下,会在起伏的游山状态里看到不同的风景,形成人与自然对话的通道。
在戚山山看来,真正考虑可持续问题的思维应该是广阔的,单一地借助客观材料、甚至是只借鉴仿生物的建筑思考,有些片面。
当戚山山要做一个建筑规划设计项目时,她首先考虑的除了自然环境,还有当地社会关系和文化脉络的可持续。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还停留在需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的阶段,那很可能就说明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在滇藏线设计松赞来古山居时,戚山山就感受到了在地本身的强大力量。因为山居坐落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周围面对的都是原始村落和古冰川群,戚山山希望这间人为出现其中的建筑,尊重在地的历史和原生环境。
因此,戚山山把山居的体量设计得很小,就像嵌入悬崖中的一间屋子。这里甚至没有酒店大堂,而是像家一样的温暖客厅,更多关注的是人和自然的共存。同时,未解决建造期间的供氧和建筑质量上的问题,戚山山采用了先进的模块结构技术和环保材料。整个项目一共有43个高性能生态模块,它们从上海、再转运到施工现场。
当人们经过巴松措、南迦巴瓦、鲁朗林海抵达来古山居的时候,不会首先被建筑所吸引,而是感受当地的山川、湖泊、湿地。
除了做建筑规划设计,戚山山也会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对自然有更深的认识。相对在城市做项目来说,乡建项目会给予建筑师更多自由,但也会带来施工条件的限制。
很多时候,当地的工人师傅看不懂设计图纸,戚山山就转换思路,先明白他们本身对于土地和建造工艺的理解,再从设计的角度去调配空间大场景之间的关系。这样修建出来的建筑,反而变得更生动了。
我一直不赞成把绿色可持续作为一种标语或口号,或者打着乡村复兴的旗号却做和城里一样的事情。城市建设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和建设,有迅速的发展,也有更快速的毁灭,消失的是底层原本最丰富、最有生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基因。乡村需要保护这些城市已经失去的元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命力,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乡村建设就是要考虑在地的面貌和个性,不能整体规划、快拆快建,不是简单的排排坐的房屋,或是外面敷上一层薄薄的“夯土”就伪称为“在地”。
是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是生活本身的可持续性。我认为真正的乡村复兴,是给予乡村叙事性和生活气息,这种叙事不是指建筑师采用的手法本身,而是可以通过驱动当下的体验,产生经久的无意识生活。Aldo Rossi说过,“建筑的历史和功能已结束时,正是记忆的开始”。经久的建筑物或文化不是通过复刻形式得以留存,而是通过文化符号得到转译,生活得以复兴,记忆在延续。
在大浪潮里,可持续似乎只是少数人的概念。四年来,我们与在设计生产的所有的环节实践着可持续理念的品牌、设计师们共同呈现多方面的可持续。今年,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联合建筑师郭宇辰,我们将“设计中国北京”的材料展区打造成“可持续胡同”,在“展会”这个公共空间里探讨更全面的可持续。
在香港读书时,郭宇辰曾经做过一年关于深圳城中村的项目研究。城中村虽然是未经过统一规划的城市形态,但它的社会构成和功能是非常多元的,也能够容纳进很高密度的人口。这让郭宇辰看到了公共空间可持续的更多可能性。
在后来的工作实践里,郭宇辰持续参与着城市空间的项目设计。前些年,他和几位合作伙伴在上海安顺路规划了一个社区公园。考虑到周围居民的属性,他们在其中设计了丰富的分区,有供老人散步休息的亭子,也有篮球场。
虽然项目最终没能落地,但在整个思考、设计过程里,大众的角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城市空间里,功能和区域规划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人们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空间的运转。
今年,我们邀请了郭宇辰为“设计中国北京”的材料展区设计展位,希望在展会里也能体现空间的可持续。常规的展位一般是独立的、较为封闭的块状区域,展商与展商之间、展商与观众之间都缺乏交流,观众看展的形式和动线也比较单一。通过和郭宇辰的讨论,我们尝试改变整个展区的结构,寻找一种方式将所有的展位串联起来。
我们把这一展区当成小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构想,结合“胡同”这一北京代表性的城市地标,策划了“可持续胡同”特别板块。
在郭宇辰看来,北京有很强的城市结构,城市区域之间的边界很明显。在外围的、大的城市尺度里,胡同是另外一种尺度,与城市既融合又相对独立,有自己的生态逻辑。不同于更开放的公共空间,胡同相对私密一些,有介于私人和公共空间的灰色地带。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把今年“设计中国北京”的材料展区作为一个整体,将所有的展位相互打通,每个展商就像胡同里每家每户的居民,有自己独立的单元,同时又与“胡同”里的其他“居民”和“路人”有所交流。
“可持续胡同”营造了一种不一样的社区生态,将“设计中国北京”的展商凝聚在一起,相互认识、合作,持续地交流。“让空间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以此来实现空间、共享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比去讨论可持续材料本身更有意义。”
建筑领域的可持续还是偏在构造本身或者材料本身,而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关注的是城市如何运作、人们怎样分配资源。技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大家很喜欢研究回收材料、搭建方式等等。也会有些建筑故意盖得很临时,可以拆掉重新组建。
但是我觉得这么多东西有点局限,真正要改变的话,我觉得如果加入更多文化性的内容会更加可持续。就像这次的“可持续胡同”,我们把可持续设计和材料运用到城市空间中,又结合了形式特别、承载着历史意义的北京胡同,希望它能够更长远持续地与城市空间一同发展。
共享空间、公共社区这些概念其实一直都蛮受关注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很多人想要利用互联网把碎片化的资源全部整理到一起,打造一个共享的平台。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生活,大家都想要用这种共享的方式去组建社区。
这一年多因为疫情的原因,可持续话题好像更多转向了跟人有关的讨论,大家认为不能过于“共享”,要保持距离。这对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有很大的打击,很多城市里规划好的公共空间都失去了它们的功能和意义。另一方面,这也给了我们一种反思,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公共空间里互动和共享的尺度。
在设计和建筑行业践行可持续理念,很多时候是靠自觉,甚至只是孤独的实践。二十年前,李俊杰就在关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他发起了Green Connections(绿色联界)可持续设计领导者联盟这一公益平台,通过分享、展览、产研合作等,产生更多前沿思想的碰撞与行业之间的交流。今年,他们与“设计中国北京”联手策划的Green Connections主题论坛和特别展将呈现建筑、材料、城市、时尚等不相同的领域,进行可持续设计实践和思考的展示。
作为在胶东半岛长大的八零后,李俊杰亲眼目睹伴随自己成长的绿水青山和漫天星光,是如何被过速地产开发吞噬。这样不可持续的城市开发,对于当时正在就读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李俊杰来说非常愤懑。大学毕业后,作为当时首席毕业生的李俊杰放弃保研,选择去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设计的社会责任性和可持续城市环境的UC Berkeley学习。
在UC Berkeley,设计课程都是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需要从规划、景观、建筑、城市设计等不相同的领域综合考虑设计的工作。相对于平时理解中的建筑规划设计,跨领域、跨学科做设计更多是思维方法的转变。
李俊杰相信,真正的完成可持续设计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和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沟通交流,建立一种全系统性设计思考(Whole System Design Thinking),打造产业跨界合作创新模式,并考量设计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价值输出。
作为一个从二十年前就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师,李俊杰见证了很多国内外大环境下可持续设计领域的起伏:有政府提出绿色口号但项目难以落地的,也有因没有行业系统性支持,坚持做可持续的个体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李俊杰发现,设计行业在可持续话题下的推进工作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如果没有大环境的推动力,以及行业内生的社群力量和共同信念,这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李俊杰希望能找到在中国具有同样可持续理念和信心的各个行业的领军者,联合起来推进一些可持续的试点项目和行动,一点一滴带动整个中国设计行业对可持续议题的关注。多年前,李俊杰就开始集结这些有同样理念的人,最初是UC Berkeley的校友、老师和院长们,后来是归国工作中结识到的一些业界同行以及外行业专家……2019年底,李俊杰联合这些伙伴成立了Green Connections,带领大家通过知识论坛、项目合作、产研联合等一系列活动,希望帮助行业进行可持续的绿色变革。
在今年“设计中国北京”的展会上,李俊杰带领Green Connections的成员们与“设计中国北京”团队联手策划了Green Connections的可持续设计领导者特别公益板块。这中间还包括两个主要部分:Co-Talk(专题论坛)和 Co-Show(特邀展示区)。
以“跨界生态,设享未来”为主题,该板块中既有天津大学、同济大学、UC Berkeley这样的学术单位新锐成果分享,也有成熟的地产集团、顶尖设计师及品牌在可持续领域的相关优质项目和作品呈现,还有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可持续时尚与生活方式的思考。这个板块里面所有参与策展工作的人员,也全都是Green Connections社群的志愿者伙伴。
为什么在Green Connections这个板块增加了可持续时尚的内容?
在这次展会里,我们大家都希望把多年来积累的、关于可持续的新思考呈现出来。其中一个部分就是和可持续时尚的跨域联合,通过展示时尚设计行业相关的产品研制和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让大家更可以感觉到可持续设计这件事和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个细分专题的联合策展人Michel和Hanna-Louise实际上也是我们Green Connections社群里的两位跨界设计师,他们既是建筑设计师和材料设计师,也从事时装设计研发和教学工作。
Green Connections的主论坛区和工作坊的分享会有什么不同?
今年Green Connections的Co-Talk部分包含了主论坛区和3日工作坊两部分,主论坛区的议题会更加宏观,比如绿色地产、绿色建筑、绿色创新、绿色城市这样的议题。同时强调演讲嘉宾之间的互动,通过分享他们彼此的互动和灵感碰撞,可以给大家更多思考和启发。工作坊的每个专题分享板块以半日(2-3小时)为单元,内容都会比较聚焦和细分,台上台下也不会有太多距离,便于直接做沟通互动,进行比较纵深的探讨思考。
对很多人来说,可持续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时代发展中,这个概念又是各行各业早晚都需要迈出的一步。“设计中国北京”作为一个以“可持续”为主题的展会,已经持续关注这个主题4年。今年,“设计中国北京”汇集了国内外的上百个前沿品牌和设计师,以不同模块从更多维度探讨可持续,同时在此概念下促进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持续的主题其实贯穿着我们做的每个展,只是在“设计中国北京”更加集中和聚焦。从2018年开始,设计中国北京就在持续关注和践行可持续主题,积累到今年,其实是从量变形成质变的一年。
我们之所以选择把sustainable design和北京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因为北京是一座学术氛围很好的城市——各种研究机构、大学、政府都在这里,大家都在提倡绿色环保的话题。
但我们不是一个行业标准,我们大家都希望每一个参展商都对于sustainable design这一个话题有自己的见解和声音。我们想用在北京这座城市的研究去引导展商,鼓励品牌往这方面思考、引导呈现出一些可持续相关的作品。有了这个“集合”的基础后,展会更大的作用在于促进品牌和品牌间的合作。
“设计中国北京”聚焦可持续主题有4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刷新我自己对于可持续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就是消费行为。我甚至会非常注意吃的方面,比如牛肉的能源消耗大,我就多吃点素咯。
其实这些年来,很多可持续的作品已经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了,但大家可能没意识到。所以如果一个展会把这些作品全部呈现出来,大家会对可持续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展览现场,听听不同的论坛声音,看到不同的产品,可能会反思到自己平时做的事情,有没有跟可持续相悖的地方?甚至在你的工作中,若需要涉及采购,可能会多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环保的呢?如果通过展会可以影响到更多人对可持续有所思考,这个就是我们作为活动主办方的贡献。
在这次的展会上,有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真正运用了环保材料的产品;另外就是行业里的新研究,我们会先把它运用在展览会现场,然后把它推广到更广阔的使用中。
整个展览馆可以一分为二来看,一边是材料为主的品牌集合,另一边是产品或设计企业。其中还有一个部分是中国工艺的传承。Sustainable design有时候不单单是研究新的东西,还有在保持民间传统文化工艺的基础上,让它们存活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我们自己也在努力践行可持续的概念。比如搭建标准展位的板,传统做法就是把模板刷漆,但我们改用绷布来做。我们推崇的可持续还是比较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方向,有时候用力过猛不是很实际,逐渐递增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完成好的效果。
爸爸看着儿子努力干活的样子十分欣慰,可惜儿子力气还是小了点需要爸爸帮助
睡在妈妈怀里的可爱宝宝,睡梦中的她笑得十分开心,“这是梦到什么好吃的了呀”
MacBook蝶式键盘翻车 苹果3.4亿赔偿款终于要发放!最高2877元
TP-Link 海外推出首款 Wi-Fi 7 电竞无线路由器 Archer GE800
上一个:台华新材获76家机构调查与研究:公司再生尼龙产品情况公司再生锦纶PRUECO环保价值突出逐步解决“从废弃纤维到纤维从废弃尼龙消费品到服装”的闭环循环方法(附调研问答)
下一个:《粉高清大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