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衣曾是最好的战时外套 一战后走向经典和时尚
时间: 2024-07-03 19:38:18 | 作者: 拉链拉头
时间: 2024-07-03 19:38:18 | 作者: 拉链拉头
在战争需求中催生出的“战壕风衣”,从风靡军营到走向民间,成为独行侠、硬汉、社会精英的必备衣着,一步一步从时尚走向经典。
如今,人们几乎不会将风衣与战壕联系在一起,但风衣确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的时尚遗产。在一战时,风衣是英国军官衣橱里的必备物品。
早期的风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便已然浮现了。早在1823年,橡胶棉被用于制作雨衣,供军用和民用。这种“橡胶雨衣”以它的发明者查尔斯•麦金托什命名。
然而,雨衣虽然有着很好的防雨效果,但同时也让人的汗液无法挥发出去,并且还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这种优缺点都很明显的雨衣在整个19世纪主要为英国的军官和士兵所使用。
随着雨衣市场需求的增长,为客服织物原始使用缺陷,服装制造商开始研发更好、更透气的防水织品。1853年,伦敦梅菲尔区高档时装店的男装裁缝约翰•埃玛裔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防水纺织材料,并且为这种材料申请了专利。
随后,他将自己的服装店改名为“雅格狮丹”(Aquascutum)。Aquascutum一词来自拉丁语,“aqua”的意思是“水”,“scutum”的意思是“防御”,合起来便是防水的意思。
这家公司专注于为贵族设计在雨天穿着的衣服。约翰•埃玛裔推出的新款雨衣很快便成为了那些穿着考究的伦敦绅士们在雨天的必备服装。
1856年,21岁的裁缝师托马斯•博柏利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装品牌。1879年,博柏利从汉普顿郡牧羊人的穿着上获取灵感,发明了一种防水透气的斜纹布料“华达呢”。与雅格狮丹的防水服装一样,华达呢外套很快便在上层阶级中流行起来。
轻型防水纺织物的出现带来了服装制作技术上的革新。随着材质问题的解决以及像雅格狮丹、博柏利这样主要的制造商逐步到位,风衣的出现已呼之欲出。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正是这个“呼唤者”。
战壕战也被称为堑壕战,是敌对双方的部队依托地面挖掘的较持久性的战壕体系组织进攻、反攻和防御的一种战争形式。战壕战的鼎盛时期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
当时战壕从比利时海岸经法国北部一直延伸到瑞士,交战双方数百万人在战壕中对峙。
战壕又窄又深,由于里面充斥着没办法洗澡的士兵和就近掩埋的尸体,这里的气味通常很难闻。遇到下雨天,这里通常会变得泥泞且肮脏。
同时,战壕里经常积满了无法排出的雨水,有时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些从厕所中溢出来的秽物。大量老鼠在战壕中出没,士兵身上寄生着虱子。通常士兵都会在战壕里一呆就是几天,并且无法通过睡觉来消磨时间,因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随时都可能会展开。
为了要应付这些战争中的不利条件,战壕风衣才顺理成章地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并由此催生了军队制服的现代化革命。
在过去的战争中,英国军官与士兵都穿着厚重的羊毛大衣或哔叽(用精梳毛纱织制的一种素色斜纹毛织物)大衣。尽管保暖性较好,但是比较笨重。在战壕中,这种厚大衣并不适用。
士兵在战壕中需要的是那种更加短小轻便的衣服。同时,这种衣服也应该具备保暖、通风、防雨等功能。战壕风衣全部符合这种需求。
但在当时,绝大多数的普通士兵只能分配到卡其布军服,而不是战壕风衣。他们不得不凑合着穿厚大衣。有时士兵们会将下摆剪掉,让自己在战壕里移动更灵活一些。粗糙的布料、不合身的裁剪、低廉的工艺和无处不在的虱子,这些都是让士兵在战壕中难受的原因。
博柏利与雅格狮丹都从战壕风衣的制造上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很难说清楚到底哪家公司最先涉足这一行业。两家公司都与英国军队联系紧密,并且也都生产了类似战壕风衣的防水外套。
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雅格狮丹的雨衣就曾经帮助英军抵御俄国的严冬和其他恶劣天气。而博柏利则在1895年就为英国军官设计了一款名叫“Tielocken”的风衣,这种风衣被认为是战壕风衣的早期雏形。
首先,它是军官在战壕中穿着的风衣。风衣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战壕风衣采用符合军官制服样式的双排扣设计,一直延伸至锁骨附近。风衣的下摆长及膝盖,这样的长度覆盖了身体的主要部分,且能让穿着的人保持充足的灵活度。
而且,若遇到雨天,较短的下摆也不会被拖拽到淤泥中而让风衣变得更重。风衣腰间安装了D形环,可拿来悬挂望远镜、地图盒、匕首或手枪。
一块能够通风的风雨挡也是战壕风衣正面肩部的必备材料。风衣配置了大而深的口袋,这对于装地图和其他装备很有用。袖口的带子可以扎紧,以便在恶劣的天气下起到保护作用。防毒面具可以塞进衣领,从而使其保持更好的密闭性。
许多风衣还配备了可拆卸的保暖内胆,其中一些还可以在需要时作为应急床上用品使用。肩膀上的肩章则表明了佩带者的等级。
然而,军官的独特衣着却带来了一个悲剧性的意外后果,那就是在战场上他们更容易成为狙击手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在战壕上方指挥的时候。到1914年圣诞节,军官的战死率要高于士兵,这导致了英国军队的组成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战前的征募新兵运动中,军队一改传统,对于军官的应征要求有所放宽,允许从士兵阶层与中产阶级之中选拔军官。在此后的战争中,一半以上的军官都是来自普通阶层。
这些新晋的军官们得到了一个让人十分不舒服的绰号“临时绅士”,潜台词是说,军官理应由绅士担任,而这些新晋的军官并非绅士。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新晋军官们希望至少在制服方面能让他们看起来与从前的军官别无二致。如果一身制服可以让他们看起来有气派,毫无疑问会让这些“新人”大受鼓舞。
不断增长的平民军官对于着装的需求,让风衣在这场商战中脱颖而出。似乎军事装备能解决这些士官所有的问题。
有趣的是,这一时期的广告表明,即使是军官阶层的实际内部人员组成改变了,但军队中对于“理想军官”的想象仍然是略带贵族气质的绅士形象:他们在战场上身着舒适的定制服装,气定神闲地指挥战斗。
在战争中期,这种形象之所以深入民心特别大程度上是战壕风衣带来的。战壕风衣象征着理想军官的派头与品位,同时也表现出它是中产阶级身份特征与审美需求。
新晋士官经常花费3或4英镑来购买一件做工精良的风衣,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大的花销。要知道,当时普通士兵每天才挣一个先令,而20先令才等于1英镑。
战壕风衣很快风靡欧洲其他几个国家,并传播到美国。美国军方的《星条旗报》不仅刊登了有关战壕风衣的广告,而且将其形容为“最好的战时外套”。
然而,战壕风衣并不只是盟军军官的专属,在战争中期,普通民众也开始购买战壕风衣。从某一些程度上说,平民身穿军用风衣成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展示战时团结的一种方式。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展开,精明的商家几乎把所有的商品都贴上了“战壕”的标签,无论是厨房用品,还是珠宝首饰。如果某件商品贴上“战壕”的标签,顾客在购买时会产生一种爱国的感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时期里,战壕风衣仍然留存于公共意识之中。二战爆发后,战壕风衣又一次成为军队的标配。
此外,战壕风衣继续风靡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不断地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当电影中那些冷静精明的侦探与充满魅力的硬汉身穿风衣出场的时候,风衣俨然是他们最好的装束,甚至是整体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莱坞男星亨弗莱•鲍嘉在电影《马耳他之鹰》与《卡萨布兰卡》中身穿战壕风衣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此之后,风衣成为了黑男主角的必备着装。
如今,风衣成为独行侠的首选外套,但仍然是社会精英衣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正是风衣让人着迷的地方,它既可以合适地穿在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的身上,也可以让好莱坞明星哈里森•福特在电影《银翼杀手》中扮演的赏金猎人更加有型。
风衣是怀旧的,也渐渐蜕变成为时尚的经典。就像蓝色的牛仔裤一样,风衣慢慢的变成了人类服装史的一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个:《粉高清大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