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热门:

华体网在线登录入口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扬州天富龙:领跑再生纤维赛道以差别化革新纤维行业盈利范式

时间: 2025-08-18 23:29:06 |   作者: 拉链拉头

  扬州天富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富龙”或“公司”)是中国差别化复合纤维与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两大领域的领军企业。自2009年创立以来,公司深耕涤纶短纤维市场,凭借卓越实力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并构建了覆盖汽车内饰、建筑工程、健康护理等多领域的核心产品体系,成为非织造材料产业链的关键供应商。

  天富龙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强大的技术引擎。公司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拥有百余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3项),并主导或参与了1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及7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彰显了其行业影响力和技术话语权。

  (1)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领域:打造了“回收-再生-高值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产量稳居全国第二。

  (2)低熔点短纤维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统治力,2021至2023年市占率分别达32%、28%和28%,连续三年蝉联国内市场首位。

  在中国涤纶短纤维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天富龙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积极出海,海外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3.72%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7.00%,成功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1)产能升级:投资建设“17万吨低熔点聚酯纤维、1万吨高弹力低熔点纤维”项目,旨在量产轻量化、高回弹的新型材料,直接替代传统聚氨酯泡棉,应用于航空座椅、高端汽车内饰等前沿领域。

  (2)研发赋能:研发中心聚焦化学法再生聚酯工业化等四大关键技术方向,为持续创新提供底层支撑,确保技术领先。

  本文将深度解读天富龙的业务布局,分析其再生涤纶资源化技术壁垒与低熔点短纤维市场统治力的构建逻辑,并结合全球纺织产业绿色转型趋势,全方面展现这家扎根纤维材料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发展面貌。

  公司是一家纤维材料生产商,主要营业产品是差别化复合纤维和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

  常规普通涤纶纤维是由单一原料组成,而差别化复合纤维则是由PTA、IPA和MEG等原料缩聚纺丝而成,具有更丰富的结构和性能。另外,常规普通涤纶纤维属于“标品”,而差别化复合纤维则属于“定制化产品”,需配置柔性生产线,生产的基本工艺更复杂。公司的该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汽车内饰、建筑工程、家用纺织、鞋服材料、健康护理、过滤材料等领域。

  具体来看,该类产品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低熔点短纤维、聚烯烃复合短纤维、热熔长丝、中空聚酯短纤维等产品,各自材料的具体应用及收入占比如下:

  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对废弃PET聚酯进行循环利用,具有加工成本低、环境污染小、低碳排放、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属于节能环保产业。公司的该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汽车地毯、脚垫、展览地毯、家用纺织品、建筑工程、鞋服材料等领域。

  除了上述核心产品外,公司“另外的收入”主要指“膜级聚酯切片”出售的收益。公司自2022年推出膜级聚酯切片,2023年加速开拓聚酯新材料市场,成功切入太阳能背材用聚酯薄膜领域。该产品作为光伏组件封装的材料之一,大多数都用在对电池片的保护与支撑。

  2020-2024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呈上涨的趋势,从24.86亿元扩张至38.41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1.50%。

  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增长趋势与营业收入变动保持一致,2020年为1.37亿元,到2024年已增长至4.51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4.70%。

  产品层面,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增量来自于低熔点短纤维、聚烯烃复合短纤维、膜级聚酯切片等三类产品的收入增长贡献。其中

  (1)低熔点短纤维收入实现增长,核心驱动因素包括三方面:一是“珠海项目”于2023年下半年逐步投产,直接带动该产品产能提升;二是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景气,为销量增长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三是公司凭借国内领先的竞争力,不仅实现销量明显地增长,产能利用率亦维持在较高水平。

  (2)聚烯烃复合短纤维收入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直接带动公司该产品销量持续走高,进而推动收入规模提升;

  (3)膜级聚酯切片收入实现增长,核心原因主要在于2023年公司顺利切入光伏背板材料供应链,相关客户采购需求大幅释放,直接推动该业务当年业绩实现较多增长。

  公司专注于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生产,该产品主要使用在于非织造布行业。依托汽车内饰、建筑工程、家用纺织、鞋服材料、健康护理、过滤材料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公司产品已深度融入大众衣、住、行、健康等日常生活核心领域。

  得益于非织造布在工业与消费领域广泛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公司所服务的终端需求具备显著的稳定性特征,这为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支撑该产业链条发展的重要后盾,是我国在全球涤纶产业中的绝对领头羊,特别是在涤纶短纤维生产方面。权威的《中国化纤蓝皮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1.62%以上,凸显了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主导作用。

  行业近年持续向好的发展形态趋势亦为企业来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呈现稳健增长,已从2016年的914.89万吨提升至2023年的1,193.00万吨。

  2、公司走“细致划分领域做强、特色产品做精”的差异化策略,并在低熔点短纤维等产品上做到国内第一

  国内涤纶短纤维行业集中度较高,截至2023年末,国内涤纶短纤维行业前四名企业产能合计约占43%,初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若干中小型企业为补充的行业格局。

  在原生涤纶短纤维领域,公司产量位列行业第九名,处于国内靠前水平。然而实际上,规模并非公司最核心的优势,面对化学纤维行业普遍以规模为导向的局面,公司以差异化布局深入细分市场,确立了以定制化、追求高的附加价值为核心的发展策略。

  公司专注于开发满足特定功能需求的差别化纤维产品,其技术指标与应用性能显著区别于常规涤纶短纤维,不仅技术、配方、生产的基本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复杂,还应该要依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做协同开发,故差别化复合纤维的附加值要高于同质化的通用纤维产品。

  公司的战略精准契合了行业分化的竞争格局——大型石化企业依托规模优势主导通用纤维市场,成本优势和规模壁垒难以撼动,而公司则通过深度洞察下游细分场景需求,构建起聚焦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做高产品的溢价。

  (1)在低熔点短纤维领域,公司以该产品为原生涤纶短纤维业务的突破口,逐步构筑起核心产品的优点。2021-2023年,公司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2%、28%、28%,连续三年蝉联销量冠军,稳固确立了不可撼动的市场领导地位。

  (2)汽车内饰领域:公司在汽车内饰用有色涤纶短纤维与低熔点短纤维的销量在2021-2023年间持续领跑国内市场,双双位居榜首。

  这种“细致划分领域做强、特色产品做精”的发展策略,让公司在巨头林立的化纤行业中成功开辟差异化赛道。通过持续深耕定制化、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公司不仅规避了与传统石化巨头的同质化竞争,更在关键细分市场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壁垒。

  3、公司成功构建聚酯“回收-再生-高值化应用”产业链闭环,成为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细分行业领跑企业之一

  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通过对废弃PET聚酯的高效循环利用,在解决废料污染、减少石化资源消耗方面具有双重环保价值。该产品采用原液着色技术,在纺丝过程中直接完成着色,彻底避免传统染色环节的高水耗、高污染问题,不仅把过去由三家企业完成的传统生产流程,缩减成一家公司单独完成的新工艺流程,更显著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的先行者,公司凭借持续的工艺创新,成功构建“回收-再生-高值化应用”全产业链闭环体系,在环保染色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取得行业靠前地位。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一马当先的优势突出。

  此外,公司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业务有着超30%的高毛利率,盈利能力突出,得益于以下双重优势:

  (1)产品定价优势:该产品下游聚焦汽车内饰市场,汽车类客户对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色差等技术指标的要求高于其他领域,公司依托于定制化生产高性能纤维材料和可靠的产品质量,掌握了高于同业的议价能力;

  (2)技术优势:公司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以废弃PET聚酯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通过创新性采用价格明显低于普通废旧聚酯原料的氨纶涤纶复合类泡料,构建独特成本优势。依托双螺杆熔融挤出、均化釜聚合增粘及组件长径比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公司成功解决原料中氨纶分子等杂质的去除难题,明显提升原料熔体的纯度、粘度与可纺性。这一技术组合既突破传统再生涤纶生产的质量瓶颈,又实现产品质量与成本优势的双重提升,为公司产品高毛利率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产品线虽然在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比为31.06%,却贡献了高达59.32%的毛利,以较低的相对投入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输出,成为公司整体利润的支柱型业务单元。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涤纶生产消费国,每年产生超2000万吨废旧纺织品,为再生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凭借其低成本加工、低污染排放和低碳环保等优势,高度契合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的纺织业绿色转型需求。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该业务持续稳健增长,未来的发展前途较为广阔。

  4、中国涤纶短纤维出海正在加速演绎,公司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头部企业,多年来的海外布局逐渐进入收获期

  我国作为全球涤纶短纤维的核心生产国,在满足庞大内需的同时,产品海外输出能力持续增强。

  根据行业贸易数据,2016至2019年间,我国涤纶短纤维年出口量稳定维持在100万吨左右的规模,显示出稳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2020年受全球供应链扰动等外部环境影响,出口量出现阶段性回落。进入复苏周期后,2021年出口量迅速回升至94.71万吨,标志着国际通道重新打通。而到2023年,出口量进一步攀升至123.06万吨,不仅突破此前平台期,更创下近年新高。

  中国涤纶短纤维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充分印证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在行业加速推进国际化的背景下,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完善国际认证体系和成熟渠道布局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顺应这一趋势,公司近年来积极拓展全球业务布局。凭借在国内市场的一马当先的优势和丰富经验,公司国际业务取得显著进展,海外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3.72%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7.00%。

  公司国际化战略开辟了双重发展机遇,既打开了海外市场增长新空间,又通过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倒逼企业在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等核心领域持续升级,有效推动自身的全球化布局进程,加速本土优势向全球竞争力的转化。

  公司持续完善新产品矩阵,为长远增长注入动能。新产品端,推出的高弹力低熔点纤维具备轻量化、高回弹、环保可回收特性,可逐步替代传统聚氨酯泡棉,应用于医疗器材、高铁航空座椅、汽车内饰等高的附加价值领域。目前公司已掌握相关配方、技术及工艺,完成小批量试产,并拟通过募投项目“17万吨低熔点聚酯纤维、1万吨高弹力低熔点纤维”实现量产,项目投产后有望贡献业绩增量。

  此外,为强化技术引领,公司推进研发中心建设,聚焦化学法再生聚酯工业化生产、废旧纺织品再生技术开发、再生涤纶短纤维绿色化生产、再生涤纶短纤维(功能型)新产品开发四大方向,在化学纤维行业再生生产领域深度布局技术前沿,为未来几年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奠定坚实基础。